林俐伶醫師的孕己空間: 帶因篩檢的混戰 WFU

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

帶因篩檢的混戰

作者:林俐伶




那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,產檢沒有明顯的異常,滿心歡喜地迎接足月出生的寶貝。一個月後回到產後門診,爸爸小心翼翼地抱著寶貝,看似沒有甚麼特別之處,直到接下來的談話中,他們用極為壓抑的語調道出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,寶貝剛被診斷出第一型脊髓肌肉萎縮症,壽命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。

〝怎麼會這樣?〞

產科醫師最害怕的事情怎麼這麼快就到來,我快速地點閱產前的檢查紀錄,他們沒有接受脊髓肌肉萎縮症帶因篩檢的紀錄。

〝我們家裡沒有特別的病史,所以當時沒有覺得接受檢查。〞

這對產婦不是特例。

2017年的十月,Machenzie Casella在她11個月大的時候離開這個世界,家族中沒有遺傳疾病史的她,同樣是脊髓肌肉萎縮症的患者,隨後她的父母發起了一項活動,希望大家正視這項檢查,並且提倡國家應該要常規且免費地提供給所有備孕或懷孕中的夫妻。

隔年,澳洲利用國家的力量進行了一個大型的研究(Machenzie's Mission又稱為Australian Reproductive Genetic Carrier Screening Project),他們從疾病資料庫、各商業平台提供的套餐和已發表的文獻當中,重新篩選重要的致病基因清單,計畫提供10000對夫妻進行涵蓋1300個基因、750種疾病的帶因篩檢,歷時三年的時間,發現每50對夫妻就有一對夫妻需要注意下一代的患病風險。

帶因篩檢的目的是希望及早發現致病基因的帶因者,降低或避免下一代出現嚴重患病的風險。

帶因篩檢的歷史從1990年代開始,起初是針對特定族群或家族史進行特定疾病的篩檢,2008年以後出現了疾病篩檢是不分族群的概念,後來因為檢測技術的進步,2013年開始實現同時檢測多項疾病的擴大型帶因篩檢,2021年美國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學院(ACMG)提供了重要的篩檢清單依據,高度受到關注被討論至今。

有趣的是,當時澳洲執行Machenzie's Mission的研究團隊在2022年寫了一封信回應這個重要的文獻,提供了我們不同思考的方向。他們認為設定帶因頻率的閾值可能會遺漏一些重要的疾病,也建議夫妻應該同時檢查,並只報告夫妻同帶基因變異的結果,除了可以減輕一方等待的焦慮,也可以節省分析的時間和諮詢的成本。

從這裡我們可以理解到一件事情,這件事情可能永遠沒有解方,就像各國擴大型帶因篩檢的提供者一樣,可以提供各種不同價位、不同基因數量的檢測套餐,難以參透背後的訂價依據,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,任由市場競爭讓困惑無比的醫師和夫妻買單,場面十分混亂。

雖然如此,重要的事情依然重要,帶因篩檢前後的諮詢十分關鍵,必須讓受檢者清楚地知道:
帶因篩檢並非為了偵測和終止所有的異常,而是提供選擇和決策的機會。

兩年後的今天,總算深入了解這個疾病的我,主動找尋合作研究的機會,才發現當年診間裡的主任,也深深為這個個案感到婉惜無比。

〝主任,謝謝您的分享和建議。我本來覺得產科醫師的角色很間接,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很在意這件事情。〞
〝學妹,你的角色一點都不間接,你很重要!〞

所以,產前跨領域的學習固然艱苦,但希望能夠透過我的文字,用較平易近人的方式去理解,這些其實很重要的事情。